作者:朱汉斌????来源:中国科学报????发布时间:2024/5/21 8:25:33
李立浧(中)与团队一起讨论问题。受访者供图
????■本报记者 朱汉斌
????“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祖国需要是我的工作目标,国家强大是我的毕生追求。”“不能因为国外没有,我们就不能搞、不敢搞,真正的核心技术只有靠自己。”这是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-【官网认证】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-【官网认证】、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经常说的话。
????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、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中成长的一名电力科技工作者。作为我国著名的能源电力专家、直流输电专家,他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电力技术和电网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,为我国电力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杰出贡献。
????从“送电工”做起
????1941年,李立浧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;1961年,他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,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,就读高电压技术专业;大学毕业后,他奔赴大西北,开启电力建设、电力技术研究生涯。
????1968年9月,李立浧怀着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壮志豪情,远赴甘肃兰州,投身西北电力建设。在西行的列车上,他不仅看到西部大漠戈壁的广大宽阔,更看到了我国广袤的西北地区能源电力的发展需要。
????在报到单位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,李立浧被分配做送电工。从学习挖坑、爬电线杆开始,他努力了解电力线路的施工工艺,认真汲取老工人的丰富经验,同时发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优势。比如,以往立电线杆全凭经验,费时又费力;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提出改进措施,解决了立杆时受力不均的问题,受到工人师傅的欢迎。
????“当时生活条件艰苦,我们长期在野外施工、勘查输电线路,需要在农民家住。那时农村没有电,我就在煤油灯下看书。离开甘肃时,我的近视度数将近2000度。但当时我并没有觉得生活有多么艰苦,反而坚定了投身电力事业的信心。”回忆往事,李立浧的眼中闪烁着光芒。
????因为表现出色,当了3个月工人后,李立浧就从一线工人岗位被调至技术员岗位。之后,他逐步成长为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科、计划科科长,成为总工程师、副总经理。他认为,把分内的事做好,进而做到极致,就能成为专家。
????“甘肃是我从事电力领域工作的起点,我在那里工作了16年。”李立浧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在大西北的艰苦条件下,他坚持了下来,并将挑战视为对自己精神、技术和体魄的磨炼。直到现在,他仍觉得那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。
????在李立浧那辈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下,1972年6月16日,我国首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——“刘(家峡)天(水)关(中)”输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。这个被称为“西电东送”开山之作的电网工程,拉开了中国电网超高压、远距离、大容量传输电能的历史帷幕。
????勇闯“无人区”
????2024年1月,“国家工程师奖”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。由李立浧作为团队负责人的“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”荣获“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”称号。
????过去20年,该团队承担了多个直流输电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,他们用自主研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,编织出“西电东送”的庞大电网,让条条电力动脉在中国畅通无阻。
????我国80%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、北部,70%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、中部,因此,国家决定实施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战略——“西电东送”。在此背景下,李立浧首次提出发展特高压±800千伏直流技术,构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。
????“当时国内外一片质疑声,认为中国要挑战世界级难题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”±800千伏特高压项目启动前,我国最高电压等级为±500千伏,许多技术要从国外引进,一些关键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。但李立浧认为,不能因为技术难度大、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就放弃。
????为此,李立浧带领国内数十名专家,在没有设备、没有工程经验和技术标准可循,甚至没有相应试验条件的诸多挑战下,联合160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,研制了十三大类73种主要电气设备,获得关键技术141项,创造了37项世界第一。
????“我们把±800千伏分成两部分——两个±400千伏串联叠加,这样就使整个制造难度下降了。”他说,这是从电池串联中获得的灵感。最终,±800千伏换流阀第一次试验便取得了成功,换流阀的电压等级从±500千伏提高到了±800千伏。
????“在国际上,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空白领域,但我们必须闯这个‘无人区’。”李立浧介绍,2010年,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——±800千伏云南-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,标志着我国进入特高压直流